记住我们的网址:www.163164.cn信 163164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我是谁


   ……人无完人,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对于缺点,如果你想从性格本质上得到改良,死抗着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也是我本人一直恪守并时常提醒自己的——首先必须建立“自我反思”的意识,常“律己”、常“省吾身”。只有建立了这个意识,你才会在点滴的生活中有所触动,然后将触动转化成行为,行为最终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的同时就标志着你的性格得到了改变……


在论坛翻看装修日记的同学一般对有关材料选择的文字更感兴趣,所以死抗着万万没想到“学会和工人相处”会如此受关注,下面的跟贴已经十几屏了,不过其中有一半儿是我的回帖,最开始我并没有给每个同学都回帖的意识,直到后来琴画前辈提醒我,我才在后面的中养成了这个习惯。

从同学们的跟贴能够看出来,一些同学只是泛泛的浏览了一遍文字,并没有理解我文章实际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我的帖子不是马列著作,不需要大家费什么心思去理解,我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帖子最后成了某种意义的误导而已,所以,有必要在此进一步说明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

我在同学们的回帖中归纳出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在下面,我将从“关于(24)成立的前提”、“给同学们的一点忠告”、“不要常讲‘我就是这样的人’”、“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阐述一下自己观点和看法。

“我是谁”这篇贴子,也是前几天我跟“彭彭(pengyuyuan)”前辈交流后,决定写的关于“学会和工人相处”这篇贴子的补丁版。

一、关于(24)成立的前提

“月光小精灵”、“柏安装饰卫师傅”等同学认为,(24)成立的前提是找到一支有水平的装修队。

针对这个观点,我从相反的角度考虑了一下,如果有同学不幸选择了一支没水平没素质的装修队该怎么办?我上篇贴子就没有用了?同学们就一定要将严加管教贯穿于整个装修了?未必如此。而且应该首先提醒大家的是,越是没素质的工人,你越严加管教,工人就会越发的没素质,这就是压力造成的逆反。

装修质量==个人态度VS工人水平VS材料质量

装修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对待装修的态度”、“工人的水平和素质”以及“材料的质量”,在这个公式中,我把“工人水平”和“材料质量”当作常量,而仅把“个人态度”作为可调节的变量来考虑,一是考虑到个人对待装修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你所选择的材料的质量;二也是考虑个人对待装修的态度同时也会影响到工人的情绪以及水平的发挥。

死抗着在(24)中通篇所要表达的主要用意就是如何去影响工人,强调的是手段,而不是单纯的告诉大家“要尊重工人和善待工人”。如果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我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了,完全没必要啰嗦这么多。

有些同学跟我讲,工人水平不行,就应该换掉。死抗着不是说这样做不可以,只是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还是从积极的一面、从自己主观上考虑如何调动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我上篇贴子提到的让工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那个青鸟健身的广告写得不错——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预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真到了换工人的份儿上,那就是“下医”。况且,如果工长还是那个工长,你真的无法保证更换来的工人水平就比原来的工人强。如果我们是工长,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安排手艺好的工人先上手。好!那就更换装修公司或者装修队,那无异于动大手术,伤元气的,而且很多装修公司、装修队从心里也不愿意去接这样的“烂摊子”。

人们总是善于并习惯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装修而言,如果我说装修很简单,那肯定是托大了,但正因为装修的头绪非常繁多,是个复杂工程,我们更应该尝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便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常说“简单装修”的原因。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关于质量和能量转换的公式很多人都知道——E=MC平方,这就是个最经典的例子。把原本复杂的内容最终整理出清晰的条理和思路,这是我们应该主要考虑的。

经常有同学发小窗问我施工工艺的问题,说实在话,我是真不懂,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我们不是专业搞装修的,与其花精力去研究工艺问题,还不如多用些心思考虑一下“人对人”的问题。千万不要指望自己掌握了施工工艺可以在工人面前“严格把关”,你要是想尝试指导工人如何施工,更多的情况下,工人会认为“你好烦啊”!

给大家一个建议:在装修工人进场的时候,我们应该尝试观察和了解工人,进而“对症下药”。不能一上来就有“干得不好我就开了你”的想法,这起码从对待装修的心态上就有问题,更换的效果也不敢保证理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已经做出了这个选择,那就尽可能从主观、积极的一面去应对可能发生的一些吧。

二、给同学们的一点忠告

以“彤雨”、“露草”等同学的字里行间透着友善,所以针对这些同学,我要提醒你们——对于善良的人来讲,善待别人是你的本能。(24)的中心意思不是让大家对工人无条件的“尊重”和盲目的“善待”。“尊重和善待”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度”。否则的话,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工长和工人认为你好欺负,好糊弄,进而不把你当回事。

我在“学会和工人相处”中回复“彭彭(pengyuyuan)”前辈的帖子大致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其实我文章中重点强调的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尊重”,那属于自作多情,完全没有意义。说白了,我强调的是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对装修全局的“掌握”和“控制”,尤其是对于最难把握的“人”。

尊重和善待工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昨天“别磕着”同学跟我讲:想给工长500元钱小费,希望工长能认真对待她家的装修。我当即就把她这个想法否定了。我跟她讲:你给工长500元钱不太可能落不到工人手里,对激发工人的劳动热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大多数的工长是属于商家范畴的,自己不干活,和工人不是一个概念。“学会和工人相处”这篇贴子的对象也不包括工长。

对于生性和善的同学来讲,你们只要按照自己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待你的工人就可以了,我相信即便如此,工人也会认为你是个不错的业主,毕竟工人也是有自己的观察力的。

对于更广大的同学而言,不光是装修,在社会上混首先应该学会“看人下菜碟”,虽然这是个贬义词,不过从积极的一面考虑,学会区别待人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同时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正是为了适应他们的“与众不同”。

有些工人痞气十足,面对这样的工人,我经常称呼他们“老大”,也在玩笑似暗示他们“我也在黑道儿上混过”,但与此同时,我跟他们讲话的时候从来都是不卑不亢。我家有一处封掉的暗盒,刷漆之后还是能够看出印记,我把“老大”叫过来,搭着他的肩膀说:“老大,这儿能不能再补补,我看着怎么这么闹眼睛啊?”“老大”一直很喜欢我这么叫他,嘴里斜叼着烟点点头。等我第二次再看的时候,“老大”就已经把墙面补好了。

我家那个瓦工对自己的手艺很有信心,不过在城里人面前多少有些自卑,话也是很不多。我如果叫他“老大”,我担心他以为我吓唬他;我要是跟他太贫了,又怕他嫌我烦,所以在他蹲在地上贴砖的时候,我会凑过去问:“贴砖要是不用牙签儿能贴得横平竖直吗?”一听是外行咨询,瓦工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其实我的目的不是问问题,我只是希望引导他多讲话,我所采取的方式就是一种实现交流的手段,而这种交流,我在上篇贴子里说了,目的就是为了“消除与工人的那层隔阂,让工人把活儿做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我家木工很恋家,刚来我家第一句话就问我小区附近哪里有公用电话。而且我发现他平时会忙里偷闲给家发个短信什么的。面对这样的工人,我会抽空儿跟他唠唠家常,问问他“老家的生活怎么样啊?媳妇最近身体好吗?娃儿也好吗?”

对了,上篇贴子忘说“倚窗品茗”同学的“先进事迹”了。品茗同学在装修过程不断拍摄资料图片的同时,也给家里的工人拍了照片,还给他们洗出来了,品茗同学说:看他们在外面也都不容易,没日没夜的每天这么辛苦,拍照片也算是给工人留作纪念了——多好的同志啊!!

(24)里提到的“五个意识”是我那篇贴子的重点,但是我不是让大家机械似的照搬,同学们还是应该根据每个工人的不同情况去有针对性地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之相处更合适。

三、不要常讲“我就是这样的人”

“陈芝麻”、“笨小孩2005”等同学表示“尊重别人是自然而然滴,做是做不出来滴”、“尊重任何人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十几年、几十年积淀下来的,勉强学是学不来的。”

这些同学说的没错儿,甚至一语道破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性格决定命运。此观点的原因说白了,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好在老祖宗没把话说死,本性“难”移不代表不能移。所以,老祖宗后来又给我们留下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和“常怀律己之心”。

我曾经劝告过一些同学,即便你不善于和人接触交流,或者天生就不懂“温柔”。对待工人,你装也要装出个样子,起码要让工人不讨厌你。伪装是一种短期行为,不过适合用于装修。但对于我们做人来讲,我其实不是很赞成有人常把“我就这样”、“我就是这脾气”等等类似的话挂在嘴边。

人无完人,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对于缺点,如果你想从性格本质上得到改良,死抗着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也是我本人一直恪守并时常提醒自己的——首先必须建立“自我反思”的意识,常“律己”、常“省吾身”。只有建立了这个意识,你才会在点滴的生活中有所触动,然后将触动转化成行为,行为最终变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的同时就标志着你的性格得到了改变。

我上面这段话说起来很容易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讲,做起来很难。首先,这种“自我反思”意识的建立就很难,现在的人活得都非常自我,三句话不离“我”字,每天都在不停的强调“我怎样怎样”、“我如何如何”,说到自己的时候从来都是对的、都是满眼放光的,而对周围的人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说起来就是讲“你错了”。

“自我反思”的意识——触动——行为——习惯。这条连线,在几年前就刻在了我脑子里,对我的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多少还是有所影响的。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二十岁的时候是这个样子,五十岁的时候变化也不会很大,八十岁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毕竟,人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被改变的。

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那他只会感受自己,很少会注意从生活中得到影响他行为的触动,不过有一种情况例外——前两天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天通苑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儿不堪忍受父亲的责骂,从九楼跳了下去,不过命大,没死。孩子母亲哭嚷着对那个口无遮拦的父亲说:“有你这么说孩子的吗?你想把孩子逼死啊?”——我相信这个父亲经历过这件事之后,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上肯定会有所收敛和改变。不过大家细想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这样的重大打击得到触动呢?

四、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

我表弟在同龄人中还算懂事,不过即便如此,他在新加坡这大半年的时间,还是不太适应那里的生活,所以我在给他的邮件中跟他讲:“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后来我跟他解释,你要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要首先尝试对别人的话题感兴趣。况且在异乡,没有人会真正在乎“你怎样怎样”。

一个人如果很“自我”,那真的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可能用太多的心思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是最亲近的妻子或者丈夫。对于男人,尤其应该注意,“自我”意味着“狭隘”,意味着“独断”。流行四大天王那会儿,男人都时兴留分头,那会儿判断一个男人是否“自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他在卫生间梳头用的时间。一点不夸张地说,有的男人每天对着镜子梳头要用至少半小时的时间,而且梳子不离身,得空儿就“捣茨捣茨”,这就有点过了。

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众生无我,苦乐随缘”,不过大家千万别误会,死抗着不是引导同学们“立地成佛”。中学时代,我也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做事情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以后,我慢慢发现,要想让自己快乐,首先应该让周围的人快乐。所以,我不是在追求“无我”的境界,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活得轻松一点。

经常把“我”挂在嘴边,也很容易在社会环境下把自己暴露出来,包括自己的棱角和性格缺陷。陆天明在《大雪无痕》里有段话说得不错——“在人群中生活,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点自控能力……从另一方面的意义上说,你也得严格控制住自己,必须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维护必要的平衡。你必须学会妥协、平和,学会‘曲线救国’和‘曲线救自己’,你必须得像个卵石似的,不能再有,也不会再有棱角,但你又必须是‘坚硬’的、能负重的”。

虽然我在脑子里有了“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的意识,不过一个习惯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但是渐渐的,当行为转化成习惯之后,你现在让我在人前喋喋不休的说“我怎样怎样”,我反倒会不习惯了。

回到装修,对于广大准备装修的同学,装修之前问问自己“我是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进而明晰在装修过程自己的哪些性格缺陷是应该注意和避免的;对于广大装修过的同学,如果你的装修很失败,那最好自我反思一下先,看看自己做人的某些环节或者方式方法上是不是出了问题。装修是小事,但是你今后的人生轨迹可是大事,把装修当做一面镜子,好好的审视一下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篇贴子里,因为没有更多的例子可举,所以我才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作为例子,不停的在讲“我怎样怎样”。不过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让我在这里大谈“人生感悟”确实勉为其难了,就如同把陈坤请进“艺术人生”同样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和非议一样。所以,死抗着在这里胡乱说的是对是错,还是希望得到更多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记住我们的网址:www.163164.cn信 163164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