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38139.cn

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警惕30岁男人的蜜糖身体


一个著名楼盘为了将自己与名称接近的成功竞争对手作区别,曾打出“现代并不是什么都好”的宣传口号,不知这张牌对他们的销售有否推动作用,但用在我们要谈的蜜糖身体的问题上,倒是一个不错的导语。

现代化,带来了便利,更带来了高发的生活方式疾病。所谓生活方式疾病,就是由不良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酗酒以及运动量不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典型代表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等。因生活方式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目前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50%~80%,到2015年左右,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
11.14,世界糖尿病日,很少有人会特别在意这样一个日子,就像很少有人会在意接下来所要展开的话题。我们习惯于认为那些问题只会在至少30年以后才可能面对,但实际上它已经开始毫无征兆地提前来袭。让人手足无措的是,这非但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出现得如此悄无声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社区秘书温德兰史密斯说,患糖尿病的人数一直在增加,主要原因是人的生活形态影响而致。人类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症及非活跃性体能,与都市化、工业化及机械化发展都有连带关系。
糖尿病,尽管这是个众人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我们常常把这三个字跟老年病混为一谈,其中隐含的内幕很少为人留心。曾有一份名为“英国的糖尿病现状——被人遗忘的一百万人”的报告显示,不到一半成年人认识到糖尿病是致命的,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知道它还能导致心肌梗塞和中风。而实际上,糖尿病被称为“不传染的流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糖尿病在亚洲大规模地泛滥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亚洲人在脂肪和糖类食物方面的消耗迅速增长,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所致。
以下情况出现几条者,则有拥有蜜糖身体的趋势,应及时进行检查和确诊。
阳痿: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阳痿,几率高达40%~60%。所以,性功能正常的男性,一旦出现阳痿就有可能患了糖尿病;
排尿困难: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排尿困难症状,除男性因前列腺肥大引起外,应考虑患糖尿病的可能;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肩膀、手足麻木,身体有灼热感或蚁行感,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间歇性跛行:走路常感下肢疼痛难忍,不能继续行走,有时有手掌挛缩现象,即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
菱形舌炎:舌体中央的舌乳头萎缩,表现为局部无舌苔覆盖的菱形缺损区;
低血糖:病人出现多汗,尤其是局部出汗多,饥饿、头昏、心慌、易激动并反复发作;
皮肤病:全身皮肤发痒,特别是女性的阴部瘙痒重者。皮肤易生疖、疮,伤口和皮肤感染后愈合慢,或经常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
眼疾:患者视力减退,视觉模糊,或出现白内障、青光眼且发展很快;
呼出异味:病人呼出烂苹果似的气味,重者连汗液、泪水都有类似气味;
嗜糖:患者常有空腹嗜吃甜食的习惯;
疲劳感明显:病人倦怠、乏力,即使是什么事也不做,身体仍感到十分疲劳;
遗传因素:家中有患糖尿病的人;
餐前后症状:餐后2~3小时或午饭前及晚饭前常出现心慌、乏力、多汗、头晕、饥饿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过早出现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病死率可高达40%~70%。慢性并发症可影响到全身几乎每一个器官,眼睛可出现视物不清、失明;脑血管可出现脑梗塞、脑出血;心脏可出现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神经系统可出现痛觉过敏或痛觉丧失、肢端麻木、腹泻、阳痿、便秘、活动受限、肌无力、肌萎缩;肾脏可出现尿毒症(肾功能衰竭)、蛋白尿;足部可出现足部疼痛、足部溃疡、坏疽、严重者需截肢,这些并发症严重的可以使人致残、致盲,甚至致死。目前越来越频繁侵扰年轻男士的糖尿病,被划入生活方式疾病范畴,也被我国列为危害健康的三大公共性致死疾病之一。
被吞噬的青春
年轻人患糖尿病比率的增幅到了令人惊骇的地步,在过去10年中30多岁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上升了70%,去年的英国糖尿病报告显示已经有140万英国人患有糖尿病,比此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另外100万对此缺乏概念的年轻人已经患有糖尿病却毫不知情。
目前全球糖尿病人已有1.5亿,根据预测到2025年将达3亿,其中75%在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世界华人患糖尿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大陆已由十几年前1%的发病率上升到目前的3.25%,其中一半病人不知自己已患病。
糖尿病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就是因为于早期觉察不出任何症状,在亚洲,它已跃至杀手黑名单榜首。1997年亚洲地区已有6000万糖尿病患者,保守估计到2010年以前将会上升到13200万人,这些人中半数以上并不知情。同时有证据表明,亚洲人比欧美人更容易罹患此病。其大规模地泛滥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亚洲人在脂肪和糖类食物方面的消耗迅速增长,以及体力活动的下降(缺乏运动,运动不足)所致,不合理的饮食及缺乏运动是糖尿病的二大起因。
对现状缺乏清醒的了解是导致近10年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性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飚升的因素之一,他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糖尿病并非像以前一样,只是年老以及免疫能力低下者的专利,但是大多数的人,也许包括你在内,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都不会愿意面对这样的话题和建议,否则他们也许可以保持完美的健康。
蜜糖身体,归罪祖先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且患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专家们认为,印度人、马来人、中国人都有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因为这些人的体内含有一种被称作“节约基因”的基因,它能将摄入的食品产生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起来,使人有很强的耐受饥饿的能力,从而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近年来人们的饮食资源日渐丰富,但“节约基因”仍然发挥作用,如果他们爱吃油腻的东西、超重且不运动,就非常容易患糖尿病或其他并发症。
不同种族的基因真的是患病的决定因素吗?隐藏在不同颜色皮肤下面的是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染性、免疫性?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是还是非常权威的肯定。《黑人健康指南》一书的作者James
Reed曾指出:在西方造成死亡的,绝大部分是遗传性疾病。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很多疾病虽然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但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不同人种的人群患病率仍然有很大差异。例如,黑人得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的几率是白人的两倍,而亚洲人更容易得冠状动脉心脏病和糖尿病。
种族是在繁殖上隔离的群体,也是在地理和文化上相对隔离的人群。各个种族的基因库(群体中包含的总的遗传信息)彼此不同。不同种族的肤色、发型、发色、虹膜颜色、颧骨外形、身材等外部形态性状都显示出遗传学差异。它们之间在血型、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类型、血清型、同工酶谱等的基因型频率也不相同。因此,如果某种遗传性疾病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和性别等有显著差异,则该疾病很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例如在中国出生、侨居美国的华侨鼻咽癌发病率比当地美国人高34倍,就应当考虑鼻咽癌是华人更易患的遗传性疾病。
然而,对于患病的因素是遗传还是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很多反例,例如,白人死亡有40%的可能由心脏疾病造成,其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典型的英国饮食,又如,研究表明黑人第一次中风的年龄比白人早12年,而这实际上很可能是由于黑人太在意食物中的盐所致。无论如何,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基因是关键因素,而环境,即种族或个人的生活方式,会凸显、抹杀、甚至改变这个因素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我们对心脏病、癌症这类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而我们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地决定了我们能否避过这场灾难。
因此,当知道遗传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后,你也大可不必被一堆统计数据吓倒,不要认为某种疾病真的广泛存在于你所在的基因人群中,你本身也就一定厄运难逃。当然,也不要认为所在人群患病率低,你就一定对某种疾病具有免疫性。清楚了解自己的基因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提醒我们警惕基因中隐藏着的危险因子,弄清家族病史能让自己明确判断是否易感,从而采取更健康和聪明的生活方式。如果先天的基因是我们不能自主选择的,那么就应当尽量的利用我们所能够控制的一切武器,努力扭转不利局面。
首先,定期的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定要做到的,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血压数,不管是什么肤色,心血管疾病是很普遍的,任何种族,4个高血压的人中,有一个就会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然后,控制饮食中的卡路里摄入,少食油腻的肉类、油炸食品,多食低脂乳制品、蒸的、烘烤的食品以及蔬菜、粗粮,以确保营养均衡。这种饮食调整不仅会减少得遗传病的风险,还会降低得癌症的几率。运动也是所有人不能忽视的重点,不常做运动的人得高血压的风险高出正常35%-50%,近年来亚洲人日益突出的所谓遗传病症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多吃少运动所引起。因此,忠告仍然是老生常谈:保持正确、健康的生活,你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日后的疾病缠身。

给我留言

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