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李艳华:生活的路自己走(再就业明星人物)


        

  秋风拂面,我们来到位于长春市岭东路的“同心”老年护理院。刚过不惑之年的院长李艳华在门口迎接我们。护理院的门房,就是李艳华的办公室,满屋的新老奖状、奖牌还有一只只奖杯记录着她的创业历程……
  为一只冰糕,伤心的泪水淌在孩子的脸上,却流在了李艳华的心头
  1982年,李艳华被长春第一毛纺厂录用为正式工人,端起了铁饭碗;1994年,李艳华成了下岗工人。
  下岗伊始,她还心存一丝侥幸:咱是国营企业的正式工,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就会通知咱再去上班呢。可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李艳华终于明白,路只有靠自己走了。
  断了经济来源不说,李艳华还先后4次住进医院。恰在这节骨眼儿上,在建工集团工作的爱人又停发了工资,爱人也病倒住院了。为交医疗费,她忍痛卖掉了结婚戒指。
  祸不单行。李艳华的母亲又因癌症撒手人寰,父亲经不起沉重打击,患脑血栓住了院。
  一次,女儿在街上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冰糕,也想吃一个,李艳华硬是从冰糕箱旁拉走了女儿。孩子哭了,伤心的泪水淌在孩子的脸上,却流在了李艳华的心头……
  几经奔波,她终于在一家街道办的标准件厂找到了份勤杂工作。李艳华每天上下班要骑自行车往返30多公里的路程,为那每月240元的微薄收入。然而,那时她已经很满足了。
  不幸的是,父亲再一次住进了医院……
  一个老人也是看,不妨再多看上一两个,李艳华萌发了创办老年护理院的念头
  作为女儿,李艳华不得不辞去工作,昼夜陪护在老父亲的病榻前。耳闻目睹身边老人们的看护状态,她忽然想到一个老人也是看,不妨再多看一两个。一来可帮别人解除困难;二来生活不也就有了着落?从这一朴素的想法出发,李艳华萌发了创办老年护理院的念头。
  1996年,李艳华和妹妹两人凑了130元钱作投资,把自家的一间红砖平房腾了出来,自己动手缝制了被褥,向朋友借来6张床,花90元从一家医院买来几个旧的床头柜,用一整天时间消毒、擦洗、刷油漆……创业之初的全部家当就算布置完毕了。
  就在姐妹俩忙活得不可开交时,父亲与世长辞。这使她们的心灵深受重创。在最困难的关头,长春市南关区民政局、永吉街道办事处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们办齐了老年护理院的一应手续,并送到李艳华的手中。她们自己没花一分钱。
  请到咱这儿来的老人,就要拿他们当作亲爹亲妈
  李艳华的老年护理院终于迎来了第一位老人。这是位平日靠修鞋、捡破烂儿为生的85岁老人,双目失明,还患有老年痴呆症、前列腺炎和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初来时,老人蓬头垢面、内裤尽是大小便。李艳华看了,转身冲到水池边一阵狂呕……为了照顾老人,晚上她就睡在老人身边的一张床上。患前列腺炎的人尿急、尿频,没等你递过去夜壶,他已尿了一床;加之痴呆,有时竟把夜壶里的尿倒在李艳华的床上。为此,她不止一次痛哭发誓:再也不干了!可是,泪迹未干,她又前前后后地忙开了。
  一次,李艳华刚给一位老人洗过头,老人就莫名其妙地大骂起了她,且数小时不停口。李艳华又是哄、又是劝……她对妹妹说:“请到咱这儿来的老人,咱就要拿他们当亲爹亲妈!亲爹亲妈不打不骂咱,那还叫亲哪?”
  一位80多岁双目失明的老人对记者说:“我有一大堆儿女,他们对我很孝顺。但我住这儿舒心,和这儿的老姐妹们说话唠嗑,一点也不寂寞。李院长待我比亲闺女还亲,这就是我的家了,活到100岁也不走喽!”
  获得大笔扶持资金,李艳华购买了一座三层小楼,创办了第二家“同心”老人院
  随着床位增加,老人增多,李艳华姐俩忙不过来了,就从下岗职工中挑选了一部分爱岗敬业的人员充实到不同岗位上。李艳华把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当成亲姐妹,不但为她们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帮助她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到了1998年,她大胆地向有关部门提出扩建老人院的想法,很快得到支持。长春市委组织部、长春市民政局、长春市劳动局、长春市总工会分别通过不同渠道为她筹措了大笔扶持资金,用这笔资金,李艳华在长春市岭东路购买了一家企业闲置的一座三层小楼,第二家“同心”老人院诞生了!
  老人们迁入朝阳的、有暖气的新居,望着宽敞的大院,有花园,有草坪,高兴得合不拢嘴。            

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