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学生创业一路走好


     大学生创业一路走好
  作者:黄莹
  创业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似乎曾经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找一份待遇较好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无论他们是否承认,作一名高级打工仔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在每年的春夏两季,各大人才交流会上风起云涌狼烟四起多少优秀学子为了在大公司谋得一职挤破了头。至于在太平洋那边高坐于微软帝国之上的盖茨大帝,他老人家当年从哈佛退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故事已经遥远得如同神话,当年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激动渐渐成了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接受,无数人这样对自己说“算了吧,算了吧,比尔·盖茨只有一个。”
  就在海那边,一贯循规蹈矩的日本大学生也似乎不那么安分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纷纷放弃进大企业大公司的机会,自己作起了老板。毕业于一桥大学的三木谷创立了MDM虚拟文化街,月营业额达6000万日元,再算上网上邮购的客户,营业额已超一亿元。日本近几年经济不景气,他们称这是1945年以来第二次战败,三木谷这类凭借自身的知识崛起于IT产业的年轻人成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希望,他们的信条是:最优秀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公司。
  不尽商潮滚滚来
  1999年,世纪末的中国,借助知识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和信息时代横扫一切的技术革新力量,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终于浮出水面。春天的时候,校园里流行一本书《清华园里的创业启蒙》,里面气壮山河的刊登了大学生们的创业宣言:“我们对着高山喊 ,‘我们不要打工!’/我们对着大海喊,‘ 我们要当老板!’ ”
  2月24日,北京。市委有关领导召集北京市工商联合会和北京市教委负责人共议由北京民营企业家到高校演讲,以激发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适应机制的就业观。企业家的演讲受到热烈的欢迎,“我欣赏那种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大学生们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热情,跃跃欲试。
  7月5日,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华中理工大人文院新闻系21岁的女大学生李玲玲在一份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中国第一位接受风险投资进行创业的在校大学生。李玲玲的天行健公司主要生产她自己发明的防撬锁和高杆喷药器,注册资金10万。
  7月29日,上海第一百货股份公司。董事会经过半个小时的磋商,决定给清华大学学生邱虹云创办的“视美乐”公司投资5250万巨额风险资金。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产品是邱虹云研制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仪,该产品超过了电视的清晰度,价格只是国外同类产品的1/3。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邱虹云和视美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史上的里程碑。
  9月6日,北京海淀工商分局。清华大学停学创业计划中的第一位申请者,也是全国首位停学创业的大学生鲁军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营业执照。鲁军为汽车专业毕业生,停学前正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他率领一批狂热的网虫创立了易得方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邱虹云坦言:“办公司不是为了当老板,真正吸引我的是实验室里搞出来的发明在自己的手中转化为生产力的那种喜悦。”鲁军说:“微软或雅虎都不是我的偶像,我不是被硅谷神话鼓舞去办企业的,在校学习和课外参与一些准商业运作的经历,使我自然产生了创业的冲动,办公司艰难,学习和事业很难兼顾,没有激烈的思想斗争,我选择了停业创业。”他们代表了即将投身知识经济时代的崭新大学生形象:学有所长、目光敏锐、充满创新精神和革新意识。他们以知识英雄的姿态傲立潮头,身后是由他们这些精英带动的汹涌澎湃的创业大潮。
  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的钱晨骏、上海理工大学商贸英语专业的陈震华和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莫娇成立了上海韦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们都是大四的在校学生,他们推出了中、英、日三语网站“上海娱乐信息网”。YOHOO、SOHU是他们向往的目标。
  广州。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地方,大学里的“炒更”族从来都在三成左右,但现在他们纷纷摈弃了打小工的赚钱方式,依靠自身的知识作起了老板。华南理工大自控系的小马和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的阿刚成立了“怀石工作室”,与清华大学科海培训中心协议合作,创作计算机方面的书籍,目前已创作翻译了30多本书,收入30万元。
  邱虹云们构筑的“知识神话”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新经典,各大学纷纷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对大学生们的大胆举动予以支持,大学生当老板渐渐不再是新闻。据说在某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最近校园里的问候语早已从传统型象征农耕时代的“你吃了吗”跨越了保守型信息时代的“你上网了吗”直接过度到了先锋型知识经济时代的“你创业了吗”。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活跃的大学生们又创造了新一轮的热潮棗创业热。“创业”终于在大学里熊熊燃烧起来。创业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创业成为校园里眩目的风景线。
  创业大赛,你离我是远是近
  与创业紧密相连的是创业大赛。 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发起了一个名为“创业计划竞赛”的比赛,短短5个月,收到了由320名同学组成的98个竞赛小组递交的114份“创业计划”,他们的项目多是自己或导师多年的科研成果、863项目或专利发明。1999年3月第二届大赛又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受清华创业大赛的启发,更大规模的比赛棗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也轰轰烈烈的展开。邱虹云的投影仪是当时清华大学参赛的五个项目之一。
  创业计划大赛对创业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当一个单纯的技术员,只把自己的成果兜售给一个生产商就了事。而就在前几年,这类事情还或多或少算是新闻,他们更渴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棗融资、办公司、自主经营开发。通过创业大赛,许多人更加有意识的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成功,创业大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肯定,更带来了风险投资方的注意,以及成功的希望。于是创业大赛成了校园里引人注目的几大赛事之一,吸引了无数学子投身其中,他们苦苦的努力着,为了他们的光荣和梦想。
  其实倾倒了万千学子的创业计划大赛并非中国学子独有。创业计划,实质就是模拟为组建一个企业而作的可行性报告,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是一无所有的企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投资可行性报告。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灵感来自于国外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来自于知识经济时代为我们创造的外部环境。
  国外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由来已久,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其中以MIT的创业竞赛最为成功。MIT在剑桥的一家咨询公司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剑桥这个高技术公司云集的地方,表现最优秀的50家公司中有46%出自MIT的创业竞赛。MIT创业竞赛的口号是:Create tomorrow’s leading firms (创造明天的领导企业)!
  现在,商业计划竞赛已成为美国各高校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的直接推动力量之一。同样在中国,我们的创业计划大赛虽然刚刚起步,但也显示出了强劲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
  到现在为止,创业计划大赛似乎是功德圆满的,但当我们我们被创业之火烧得躁动不已的心沉静下来之后,我们不免会看到繁荣背后的重重危机。
  曾有这样一份报告描绘了创业大赛即将带给我们的令人动心不已的种种好处:网址 163164.cn 微信 1631640
  首先就是创业的知识技能体系。在竞赛过程中,你将能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帮助你完成商业计划,使竞赛过程成为一个将你快速“催熟”的过程。培训内容包括商业计划写作、项目选择、公司组织、市场营销、财务评估、企业融资、市场调查、风险投资等等。
  其次就是难能可贵的团队精神。你将有机会加入一个充满智慧与活力的小组,与小组伙伴并肩接受挑战。你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团队精神的力量。还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你将接收一个全新的概念,冲破以往的思维方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国际一流,创造性的把一个理念变成一个可实际操作的商业结果。
  此外,你还能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良好的创业关系网络和良好的媒体关系.
  在报告的末尾,作者这样深情的呼唤:还等什么呢?来吧,让你心中蕴藏已久的创业欲望喷薄而出吧!于是很多人把“挑战杯”创业大赛当成了创业的前奏,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但当我们真的走近它的时候,才发现它离我们并不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近。我们不得不痛苦的承认,上面的描述太过理想化,我们的创业欲望还没来得及喷薄而出,就被现实冻成了一块坚冰。
  以我们身边某创业集团为例,该社团成立之初曾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热情受到了现实严峻的挑战。虽然他们在专业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优势棗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但由于所处地域的关系,在创业知识体系与创业理念上却极为落后,而且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说资金短缺、没有专用的实验室等,这个打着创业大旗的社团却渐渐向兴趣小组萎缩。通观全局,现在的很多创业社团仅仅停留在小米加步枪的阶段,不仅各类专家芳踪难觅,各种专门知识匮乏,连当初的发展目标也不得不一再缩小,向现实妥协,艰难的生存于夹缝之中,别说和国际接轨,就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都非易事。虽然他们的勇于创
  =新、挑战自我的精神令人钦佩,但创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从创业社团到创业大赛,中间的路很长很长。
  再看看那些参加了全国创业大赛的项目,其中的“含水量”也令人吃惊。创业大赛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继发表论文排名、综合排名之后各大高校大比拼的“第三战场”。个别学生、学校求名求利心切,明明只帮导师整理了一下数据,却有胆署上自己的名字,以个人的名义参赛,这样英勇的行为是否单纯属于个人行动则不得而知。通观整个创业大赛,其中隐约的虚假气息让人不禁质疑这一兴旺的赛事是否在渐渐背离它的初衷。而通过媒体的报道,这种虚假被放大到了何种程度也令人无从想象。有人戏言,中国的各类评比多如牛毛,堪称世界之最,但高产的只有各类奖项,获奖项目带来的现实收益却很贫瘠。评比也好,大赛也罢,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连创业大赛这种“拿来”的东西也染上了本地的特产弊病,单纯只为排名服务,成为形式主义的又一受害者,只怕命不长矣。
  我们还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创业大赛被炒得热火朝天,一边却是大部分学生(特别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此反映冷淡:“我们要考四级、六级,还要考计算机三级,头都大了,谁还有时间去搞创业大赛?”在全国人民关注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的同时,又有谁来关心一下大学生减负的问题?现在这些秀才们似乎连纸上谈兵的时间都没有了。创业竞赛远远没有达到与其强烈的宣传攻势相当的普及程度。创业大赛不仅仅是勇敢者的游戏,它所需要的较高的创造才能是已成为过街老鼠的应试教育在很久以前就刈割了的,它所需要的特定的商业策划培训体系是当今很多学校很难具备的。创业大赛何时能回归它的主旨,走向大众,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发掘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而不致使少数先行者落入曲高和寡、花落飘零的境地,这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冷眼看潮头
  就在高校的创业活动如火如荼的当口,就在一些学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煞费苦心的时候,在IT产业界德高望重、被广大学子奉为知识英雄的王选却站出来给大学生创业泼了一盆冷水。他讲到,虽然大学生们的创业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说获得了巨额的风险投资,但这对成功来说只是刚刚迈出了很小的一步。被大学生奉为创业偶像从而竞相模仿的盖茨从13岁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到他30多岁的成功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他本人在38岁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经过整整18年没有节假日的艰辛努力,才在他所研究的领域稍有所成。因此,他奉劝大学生们要耐得住寂寞,更不能把赚钱当成是创业的唯一目的。
  在闹哄哄的创业大潮中要耐得住寂寞,在发财成为举国一梦的时候不要仅仅想到赚钱,王选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大学生创业中的几种危险倾向。
  第一大敌:盲目。
  当大学生们虔诚地争相传诵邱虹云们的光荣事迹的时候,当创业的光环笼罩下,偶像似乎和我们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当他们不甘人后地亲身投入战斗的时候,不知多少人在脑子里一相情愿地编织了这样的美丽画卷:一个除了聪明的头脑和凌云壮志以外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高技术产品,他只需要准备好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到企业投资公司游说一番,就会吸引到嗅觉灵敏的专业从事高技术风险投资的投资家接踵而至。一旦这份计划被确认具有投资价值,一家第一天还不见踪影的公司第二天就可以开始营业,也许在短短几年内就长成为产业界的参天大树。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不靠父母,全凭我自己,很好,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有的家伙已经这么干了,而且还发了大财。于是一个学工科的学生,尤其是电子信息方面的,再加上一个学经济或管理财会这类的,就可以做一做创业计划(或者应该说是美梦)了;于是尚未毕业就 先创业成为校园里的一种时尚,虽然真刀真枪干起来的人不多,但心向往之进而蠢蠢欲动者不少,新世纪的校园处于一种微妙的骚动之中;于是在中国很普遍也很危险的一种情况又出现了;大家一窝蜂地争抢,惟恐失去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各地出现了类似清华的停学创业政策后,情况就更热闹了。只是不知道,这些潮儿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因为为怕与身边难得的商机失之交臂而忍痛停学的。我们不否认其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这方面的才干,但现行的教育体制制约了个人的发展的时候,暂时的停学确实属于有勇有谋的行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行列。在谈到为什么创业时,虽然大家喊出了“依靠知识、创造财富、科技兴国”之类比较冠冕的口号,但从近似发烧的争抢局面中,大多数人的心态还是暴露无遗:民族渴求暴富的世纪症结正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作怪。当改革开放初期在短期内轻轻松松就富得几乎撑死的大胆之徒渐渐被时代唾弃的时候,他们致富经历和在斗富中显示出来的排场却在人们的心头阴魂不散。人们的心理出现了急剧的不平衡,大家对爆发户钻政策空子从而暴富的偶然性视而不见,却单单对这样的表象耿耿于怀:一些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照样发大财。这样错误的心态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无用论泛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这种心态逐渐烟消云散,但渴求暴富的心理却在人们心中埋下了祸根。到了比尔暩谴摹⒀钪略睹欠⑺堑难蟛频氖焙颍蠖嗍艘仓皇前颜獾弊鞔A⒃谛畔⒑Q笾锌赏豢杉暗南执罾场5鼻窈缭泼堑墓适峦ü教宓某渎醋飨右傻谋ǖ老砹嗣扛鲈谋ɡ傅氖焙颍笱蔷驳姆⑾郑晒⒉啤⒎⒋蟛瞥闪死习傩兆约旱墓适拢绕涞币恍┏晒Φ钠笠导以谒堑谋ǜ婊嵘虾俺銎挠泄苹笊实摹?/FONT>21世纪是理工科学生发大财的世纪”时,大学生们犹如听见了冲锋的号角。在上个世纪50年代深入人心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冥冥之中的影响下,怀着血洗读书无用论所带来的耻辱的使命,有条件的,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学生们上路了。他们以这样的姿态预备接受社会的喝彩:看吧,我们有知识,知识创造财富,我要发财,我将创造奇迹。虽然这在逻辑上显得无懈可击而且广受欢迎,但他们中很多人脸上带着他们自己所唾弃的爆发户的神色,这令人在有心忡忡之余有理由相信,很多人开始烧的昏了头。更为危险的是,人民们对此采取的迎合和鼓励的态度,着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部分年轻人的蛮干。
  在北京等比较发达的地区,大学生创业已经超越了纸上谈兵的阶段,而且以较高的起点投入到了实际操作;在欠发达的地区,年轻人充满热情地以小集团的形式作战,三两个一伙开发软件是他们较多采用的形式。星星之火也罢,大火燎原也好,整个局面是这样的:大家都想在超越雅虎、痛踩微软的创业英雄史诗占有一个音符甚至独霸一个乐章,有些人似乎太急了些。
  第二大敌:眼高手低。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北大副校长陈章良这样评价大学生停学创业的行为:如果你认为你有这样的能力,你可以去尝试,毕竟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机遇是千载难逢,否则只能自毁前程。让我们看一下创业者究竟需要怎样的素质吧。
  首要的素质必然是过硬的技术素质,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无形资本也是他们手中唯一的王牌。究竟怎样才能算是过硬,让我们从独领风骚的视美乐公司切入我们的观察点。总工程师邱虹云因喜欢搞发明创造在清华园中得到了“发明天才”的称号,在清华的“挑战杯”发明竞赛中年年获奖。他表示当公司的业务走上正轨后,他将继续自己的学业攻读硕士、博士。
  其次是需要较强的现代经营理念和手段。仍以视美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法人代表王科是清华自动化系四年级的学生,他的英语非常好,曾在新东方教过 GRE,从大三起就凭这个优势到20多家跨国公司做过兼职,从中学到了不少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公司的另一位核心人物徐中是清华96MBA班班长,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就这样,组建公司、组成公司的合作团体、融资、跑执照、搞市场调研、写商业计划、跟投资公司打交道、跟投资方谈判合作事宜、选择产品生产厂家、选择零部件、选择专家和校内外人才,这一大堆事还是把他俩一顿好忙。
  另外还有一点必不可少的是,就是要获得风险投资。在中国,风险投资正在经历从经济学家的专业术语向着一种现实的商业运作模式的演变。1998年第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一高票数通过“一号提案”,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高科技风险投资体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着一政策正在积极落实之中,但是并非所有已经开张的公司都有视美乐那样的好运气,易得方舟正为争取投资而急的焦头烂额,天行键的10万元早已是捉襟见肘,他们都在喊“我们缺钱”。那些还停留在美丽蓝图上的公司,要想从精明的投资商口袋里掏出钱来,这个,基本上很难,除了要有经得起考验的产品,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椛毯V械姆缋硕韵笱浪械难ё庸钩傻奶粽剑瓤⒉犯蟆6夜獾姆缦胀蹲室岳笪康模淹蹲识韵笊鲜凶魑式鸬某吠顺隹冢泄墓善笔谐∩胁唤∪笠瞪鲜惺艿窖细竦南拗疲蚨蹲噬滩豢赡懿灰笃笠档目刂迫ǎ庥氪笱拇匆党踔约负跄显闭蕖H绾未砥渲械闹种置埽淙挥氪讼喙氐母髦衷又痉追壮瞿被撸讶绾位竦梅缦胀蹲矢愕孟穸分嵌酚碌挠蜗饭ヂ裕械慕饩龇椒ǘ济挥谐鎏剿鹘锥巍?/P>
  一些较为冷静的媒体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率先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路究竟有多宽”的问题。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一直处于开路先锋的清华大学又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大学生创业园,首批进驻的企业有11家,大部分属于IT行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能在创业园里呆上三年,这家公司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大部分公司可能做不到三年就倒闭,这在IT行业是很常见的。”至此,风光一时而且将风光较长时间的大学生创业终于向我们展示了繁荣景象后面的惨淡现实。
  第三大敌:文化土壤的欠缺。
  当我们正视了惨淡的现实之后,我们更加关注将来。大学生创业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柳暗花明,取决于它所植根的土壤。大学生创业要想达到人们所期盼的状态:带动新一次的技术革新大潮,已不再单纯是技术或经营上的问题,而已成为一个文化上的问题。任何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革新,如果脱离了文化的根基,只会带来一系列难以预计的问题。工业文明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到现在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
  由于当代大学生伴随着网络成长,并以充满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率先接触充满魅力的IT产业,他们的创业也大多聚焦于这个诡异多变的领域。他们那与这一领域兼容的活跃思维极大的促进了这一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在他们的推动下社会正平稳的进入.COM时代。但正如网络是浮躁的一样,这样的行业行为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浮躁的烙印。网络时代只在人们的视野中露出了冰山的一角,网络时代的游戏规则正在构筑中,它的到来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也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新一轮的、强劲无比的冲击波。科学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文化与技术的对撞中人们已深受其苦,这时人们也应该质疑信息革命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大学生创业如何在这强烈的冲撞中避开冰山、顺利的发展,又如何在传统与先锋间先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对全社会起到应有的文化辐射作用,都是创业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创业存在片面强调技术性的倾向,想要把这样的企业做“大”,想要这样的企业领导明天,就象期待从一个花盆里长出一棵参天大树。但毕竟从现在的情况看,能从花盆里培植出一朵出色的花,都决非易事。
  在这个众生浮动的世纪初,当万千学子从书本中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们惊喜的发现除了打工和考研之外,又多了第三条路:轰轰烈烈的创业。这对基数越来越大的大学生群落来说,理应预示着光明的发展图景。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号馅饼还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艰辛旅途,则需要我们用我们那理应成熟的冷静头脑来分析。分析的结果自然是见仁见智,所有道路的选择取决于你的人生设计。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则由你自身的素质决定。在所有创业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例子后面,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高素质是他们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铸造高素质的最重要时期。选择哪条路,都由你决定,如果你具备这种素质,那么上路吧,既然选择了远方,就是选择了风雨兼程,上路吧。

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