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农村创业大学生王中华


     顶着父母巨大的压力,还未大学毕业就决定重返"农门"的王中华,2006年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整天与稻草、牛粪打交道,种起双孢菇,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因为率先试水"落户农村创业",不到22岁的王中华几乎一夜成名。他入选团中央、全国学联、中组部等联合组织的"青春的选择"全国优秀大学生农村创业巡回报告团,走遍许多大中城市,向大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每每被问到最为敏感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能在农村呆多久",他总是坦然回答:"无论城市或农村,事业在哪里理想就在哪里。当代大学生就要敢于随时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 
  从大学生到小岗村民--每天和牛粪打交道 
  2006年7月,烈日炎炎,正是学生们放假的时候。安徽科技学院大三学生王中华和同学苗娟、周盘龙却背着行囊来到了小岗村,开始了农村创业生活。他们利用自己在学校的知识和几户胆大的农民一起建起了35个双孢菇大棚。 
  创业的艰辛,一开始就让三个来自象牙塔的学生感到了极大的落差。除了巨大的体力支出外,整天和牛粪打交道让他们经受煎熬。在培育蘑菇生长土壤的过程中,要铺一层稻草再铺一层牛粪,不得不用肩扛、用手抓牛粪,再打大量的水,让干稻草和干牛粪吃透滴水,一层一层一直铺到2米左右高,整个人都被牛粪包围了。王中华说,一开始确实受不了,那味道特别难闻,我们其中的一个女同学没办法就用手捏着鼻子去靠近牛粪。晚上到宿舍,闻着身上的挥之不去的牛粪味,常常吃不下、睡不着。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大学生们才慢慢习惯。如今,王中华有时弄完牛粪回校上课,同学们都说:"你身上怎么有股牛粪的味道啊!"王中华自己已浑然不决。 
  蘑菇的日常管理是枯燥和辛苦的。炎炎夏日,常有雷雨大风,为了抢工抓进度,王中华和同学们每天与雇工一起,早上5点多钟起床,6点之前必须要赶到蘑菇基地,根本顾不上吃早饭,到了8点多的时候肚子饿得轱辘轱辘叫,实在受不了就喝点白开水充饥。中午要到12点才能吃中饭,晚上则忙到近8点钟到家。 
  王中华说:"一天的忙碌让我觉得全身骨头就跟散了架子似的,最青睐的就是床了。可是要命的是那个地方晚上热的没办法,房间跟个蒸笼似的。我经常搬个椅子到院子来乘凉,不过农村那夏天夜晚的天空和周围稻田的蛙声倒是让我着迷。" 
  累归累,和农民打交道还是很开心的。有一次,天很热,王中华就偷偷地给农民雇工每人买了个冰棒。接过他手上的冰棒,农民们虽然只说了声谢谢,可干活更有劲更卖力了。王中华不禁感叹:是啊,农民么,不会用嘴巴说什么,可是他们的心离你更近了。直到现在他还和去年合作过的农民保持着联系,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由村民到合作社理事长--学会叫卖自产的蘑菇 
  大学生们的创业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多次来看望他们,还指派了专门的指导老师。当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提供了很多优惠,并鼓励村民向他们学习,发展蘑菇种植业。半年时间过去了,王中华和同学的成果--双孢蘑菇终于长成了。当看到那一片片白花花的蘑菇时,回想起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三个同学都留下了幸福的泪花。 
  为了更好地推动蘑菇种植业的发展,35个大棚的11户村民协商决定,成立 "凤阳县小岗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理事长。王中华以九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合作社理事长,从那以后村民们都亲切的叫他王理事长。 
  由于蘑菇是阶段性生长的,刚开始出的比较少,没有厂商直接过来拉货,王中华就组织农户到街市上去卖。这下可又是一个难题了,上街卖菜实在抬不起头,生怕被人认出来。但是不去怎么办呢?总不能让蘑菇烂掉吧,王中华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在市场上他找了个小拐,就地把蘑菇摆开,可是老半天也不见有人来买,旁边卖菜的阿姨看着他说:"看你也是第一次卖东西吧,你躲在拐边上别人不注意怎么看得见啊!你应该时不时的吆喝一声"。"啊!还要吆喝啊!"没办法,蘑菇一点也没卖出去,不吆喝怎么办。"买蘑菇啦"。好不容易,王中华喊出了第一声叫卖声。生意终于开张了。从那以后,他再上街卖蘑菇,就习惯多了。随着蘑菇的产量越来越大,王中华已经直接联系到厂商,为蘑菇寻找到了一条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 
  无论城市农村--事业在哪里理想就在哪里 
  说到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最敏感的问题无非是"你会不会一辈子留在农村",或者"你是不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弱,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才来农村的"。作为创业农村的大学生"明星",王中华也常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我不想大喊口号,说什么一定要扎根农村。我经常与外地的大学生们交流,但并不鼓动大家都到农村去。其实人的事业在哪里理想就在哪里,这和在城市与农村没什么关系,你觉得哪里适合自己发展就可以把人生的舞台摆在哪里。" 
  事实上,就读于安徽科技学院的王中华,在校期间已是个优异的学生。他是中共党员,又在班上任团支部书记,获得过'优秀班级干部','暑期先进个人',拿过奖学金。有这样的经历,在城里找份像样的工作应该比很多同龄人具备更多优势。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近500万,比2006年增长约20%。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然而,面对这样的形势,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仍然选择扎堆城市,即便在那里没有他的发展之地也"矢志不移"的往里挤。 
  在王中华的母校安徽科技学院,基层单位已经成为安置就业的主力军,学校2006年1881名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占70%,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地方私营企业。 
  理性看待农村创业的王中华认为,发展农村事业毕竟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代人的事,它需要的是前赴后继。大学生们去了农村并不代表必须扎根一辈子,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可以随时去寻找其他的人生舞台,在农村的这段经历至少会成为一个宝贵财富。"反正我们还年轻,有资本闯。"             

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