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谈创业


    
  北京IT界有一“名记”--刘韧,一年出一本书。1998年他的《知识英雄》卖得很火,中关村的电脑人几乎人手一册;1999年他推出《企业方法》让通俗读物的发行商大跌眼镜:这么沉闷的书名也有市场?

  刘韧说,他只是记录。中国没有自己的MBA,以致某个企业的某个案例被外国某教授选入MBA教材,在我们是个特大的新闻。刘韧希望,把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教训记录下来,呈现给后来者,应当是件功莫大焉的事情。刘韧只是个记者,用经济学学理要求他,比如概念的规整、逻辑的严密和数理模型的建立,是他力所不及的,他能够记录的,只是一些他接触的成功企业的一些故事。他说,刺激他创作此书的初衷,是那个在他看来不太成功的《联想为什么》,却卖得特别火爆,他认为原因在于有太多刚刚步入商界的人,需要一些中国比较成功企业的书。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没有能拿出MBA经典案例来,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成功的企业。现在我们有了联想、有了方正,还有金山、新浪、金碟等一大批企业正在成长,虽然我们依然弱小,在世界产业食物链上还处在草履虫阶段。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些市场经济下能够赚钱的企业了。

  《企业方法》的副标题叫《中关村财富之源》,发行人是想搞个畅销书,作者却执意把自己思考的严肃问题塞进去,接下来的尴尬问题是书店不知道这本书往哪里归类一个。作为一个读者,我是希望他能够进入泛经济学类的。就像八十年代报界曾经承载中国启蒙运动一样,我希望对于中国企业形态的深入研究,也能够从这里开始,不要太学理,讲故事,讲道理。

  柳传志也常常抱怨,他的那些经验和构想,我们的领导人听了“眼睛不放光 ”。虽然这些人也认同联想的经验和成功,但拒绝用新思维解决问题。“根本的问题是他们是否年轻(不单指年龄上的),是否还有活力,是否还有创造的冲动。”刘韧认为,中关村在这个意义上是拉动创新的火车头,因为除了柳传志、张玉峰,中关村还不断贡献宋朝弟、求伯君、丁磊、张朝阳等等奇迹,激起年轻人的野心和梦想。

  一个刚从清华毕业两年的程序员对他父亲说:“我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 他刚刚决定拒绝雅虎的25万期股,决心南下创业,25岁的他说:“在我们这个行当里,我已经是中年人了,没有时间可以荒废了。”他的仍然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管理水平的国企的父亲颇为困惑,但他对儿子说:“我无法判断你的选择对或者错,但这事让我尊敬你。”

  中国不缺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构成了中国产业的希望;但似乎非常缺少这样豁达的父亲。刘韧说,既然无法说服他们,我也懒得去说,那么我就抛开他们,给需要听我讲故事的人听。

www.163164.com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