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63164.cn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虚价打折”成商家潜规则


一款手机,明明市场价只有800元,可商家就敢标价1500元,让你享受所谓的贵宾待遇,你花打6折的价格900元买下后,你会是什么感受?你想去投诉?相关政策规定,这叫“市场调节价”,不是政府定价,你还告不了它。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可能都当过几回“冤大头”。面对这种虚价打折,消费者怎么办呢?

  案例回放:“虚价”打折,宰你没商量

  闻堰镇的曾女士,在萧山一家手机大卖场里购买了一只诺基亚手机,价格1600元。几天以后,手机出故障了,去商店换机,却意外地发现,同样型号的手机在其他商店内自出厂到现在为止所出售的价格均在850至890元之间,回到家她到网上查寻了一下价格,也发现该款手机以850元的价格出售。曾女士一气之下,到物价部门投诉。

  记者暗访:“虚价”现象随处可见

  这几天,记者特意暗访了杭城的一些家电大卖场以及专业市场,发觉“虚价”的现象竟然随处可见,消费者如果没预先搞些“市场调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价格陷阱。

  记者跟随一对夫妇去家电大卖场买电视机。总共转了三个大卖场,同样一款42英寸液晶的创维42L98SW电视机,最高的挂牌价为19999元,最低的为15999元,而经过一番还价,三个卖场给的底价,其中两个分别是14999元、13999元,另外都还有DVD、耳机等赠品。记者发现,这三家大卖场,同一款的电视机,挂牌价最高和最低竟相差4000元,实际可成交的底价也相差了1000元。

  专业市场底价1000元能买到货品,在这儿标价2000元也并不奇怪。在一些服装、丝绸、礼品等市场和商店,记者发现,商家的标价也往往很不靠谱。有些消费者即使“拦腰砍价”,成交价格依然大大超过了商家心里的“底价”。记者在体育场路旁的一家市场里看到,一套新上市的丝绸装的标签上标着售价698元,一位东北口音的女士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商家打了7折,“忍痛”给出了一个490元的“最低价”,但看到这位女士还在犹豫,老板娘连忙说,“450元成不?要不就400元,算了,亏本赚个人气!”在另一家商铺,一条真丝披肩标价为188元,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孩以80元的价格成交。

  俗话说:“只有买错,没有卖错。”部分商品的标价或要价已名不副实了,其中的水分之足,玄机之深,普通消费者难以明了,所以一般的消费者千算万算也常常算不过商家。

  商家心态:这也是一种销售策略

  杭城某家高档大商场某品牌专柜经营商许先生:到高档的购物中心设专柜,场租、运营等成本要高于专卖店和大卖场,锁定的客户也是高端客户,这些客户对于价格并不是很敏感,你要是标低了,他还觉得不够他的身份呢。许多顾客认为,高价才能保证高质量,你标价低了他还会怀疑你销售的是不是水货之类的。说到底,这是一种经营策略。

  杭城一家市场内的个体经营户顾女士:我们这个市场在国内都很有名气的,能让我们赚钱的,也基本上是慕名而来的外地客人,因为谈不上是回头客,做一单是一单。我不觉得我们是在“宰客”,至少他从我们这儿买到的价格,他在当地的商店肯定是买不到的。遇到本地客人,因为他们懂行情、会砍价,我们也就是赚个微利吧。

  专家观点:市场调节价经营者可以自己定

  市物价监督分局一位业务科室的负责人说,对于这些标高“虚价”的行为,根据《价格法》和《浙江省定价目录》等有关规定,市民们反映的手机、数码相机配件、家电以及服饰等均为市场调节价,经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制定价格。

  投诉者说的“市场平均价”,如何认定?因为每个商家的进货渠道并不一样,运营成本也不一样。他们只要明码标价,不虚构“原价”来打折促销,价格标得再不靠谱,也并没有涉及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的“价格欺诈”行为。在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完善的今天,消费者更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理性购物,在购物时要“货比三家”,避免落入商家的“价格陷阱”。

记住我们的网址:163164.cn 微信 1631640 

总目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