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们的网址:163164.cn 微信 163164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海归十大创业人物王辉耀的“开放人生”


     看王辉耀的个人史,似乎他每一步都踩上了时代的节拍。

  出生于四川的王辉耀,17岁那年,到一个山村公社插队;19岁那年,考上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成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25岁那年,放弃对外经贸部的铁饭碗,赴加拿大读书,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31岁那年,他来到香港,这时的身份已是加拿大驻香港负责推广魁北克企业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成为加拿大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非加籍的华裔外交官。

  35岁那年,他是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同年回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2002年被评为“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43岁开始,他过渡为社会活动家,现在他拥有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顾问等十几个实职虚职,陆续发表或主编了《新华商之路》等多部作品。

  在王辉耀犹如跨栏跑的一连串经历中,他每每讲到“跨栏动作”的秘诀,都是细节处的某些“雕虫小技”,却屡屡起了大作用,他讲的两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故事一:攒履历

  1984年,我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上远比大多数人要拮据。可我也始终没有去餐馆做洗盘子之类的工作。因为我觉得人生时间和机会成本有限,应该去做最有效能、最有价值的积累。就算洗了一万个盘子,也无法写进你的简历,为你以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在我留学的第二个暑假,多伦多召开一个政府和企业界的大型研讨会,我申请去会展服务。在研讨会上,我注意到加拿大城市联合会会长发言中提及正考虑发起一个“协助中国14个沿海城市的发展项目”,我就找到他,表明我是中国人,详细询问这个项目,并毛遂自荐。我真的由此找到一份很好的暑假工作。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工作,甚至做义工翻译。不怕收入少,只要能接触高层次的人,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事务,能够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和经历。

  因此,等我在国外读完书时,我的个人履历已经非常丰富。因为这些有价值的工作经历,我毕业时拿到了七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顺利地获得了我期望的工作,两年之内就从助理经理成为了董事经理。

  ■故事二:递简历

  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假期一直都能找到很好的实习工作,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善于投递简历和求职信。

  其中有一次是去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在寄出求职申请之前,我就到大学图书馆查看过许多资料,我了解到该银行有个副总裁曾驻香港和日本担任过几年分行长,因此,我想象这个人一定对亚洲和中国的经济感兴趣,并且思维和观念比较国际化,对亚洲人才会给予重视。于是,我就有针对性地写了求职申请和简历,并寄给了这位高级副总裁。与此同时,我在对外经贸部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关联品牌也起到了作用。

  果然,第二天,帝国银行人事部门就通知我去面试,最后就只录用了我一个人。

  为什么我要寄给高级副总裁而不是人事部门?因为我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只负责筛选,最终对招聘拍板的都是业务部门经理或者副总裁。即使他们不确定人选,也会将收到的求职信转给人事部门。而人事经理收到高级业务部门转来的简历,肯定比对自己收到的简历要重视得多,这样,你所获得面试的机会也大很多。

  后来正式求职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投递简历的。由于我事先对目标公司做了研究,并且发出的信都是给公司一定级别的负责人,所以回复率非常高,先后收到七八封要求我去面试的信。

  王辉耀讲述“开放人生”

  王辉耀抛出的概念———“开放人生”,似乎有点费解,难怪有网友在他的博客留言中会以“标题党”称之。

  其实他的书《开放你的人生》也属“成功学”、“励志书”,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们熟知的桥段。只不过,以他的角度,找到了“开放”这个逻辑,审视个人成功的要素。

  王辉耀这几年没离开“海归”二字,熟识很多成功者。去年因为主编《缤纷海归》系列节目,他又组织了一次涉及200多位在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的成功人士的采访和研究。这些人的出身环境、专业背景、成长轨迹、职业、个性、特长各异,成功的道路各不相同,成功模式也很难复制,那么共性到底存在不存在呢?王辉耀说:“我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几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人生模式非常开放。任何成功都有其原因,哪怕仅仅是依靠运气。”

  大道理之外,不妨再听他讲讲故事。

  ■故事一:自信

  曾有个年轻“海归”给王辉耀发电子邮件:“我感觉自己非常失败,而且以后会接着失败。我从美国回来,原本以为找个高薪工作没有问题,谁知道花掉了家里几十万,却成了高不成、低不就、还靠父母养的‘海待’。同个大院的初中同学,读书时一切不如我,高中毕业后从家里借了十几万做生意,收入已经不知道高出我多少。他前天还问我父亲,说如果我没有找到工作,可以去他那里做个经理。邻居们也经常拿我们两个做比较,我真的没有办法对自己有信心。”

  王耀辉说,这就是一个将自信误解为仅仅是一种心理感觉的典型例子,“经常看到励志书这样论述自信:”培养信心的方法就是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最棒!我一定能成功!‘、’永远相信你是最好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这样确实可以鼓动起信心。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自信,那么就被误导了。其实自信建立在准确定位自我、善于扬长避短的基础之上。“

  王辉耀讲了一个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报考沃顿商学院的故事。

  当年李一考得并不轻松,前后面试了三次,仍没结果。最后一次面试,他干脆在考场上直截了当地问主考官:“如果我没有被录取,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很可能是你没有工作经验。在美国,商学院录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商务工作经验。”李一没有阐释“我会如何改变自己的缺点”,而是立刻反驳:“按你们的招生材料所说,沃顿作为世界最优秀的商学院,肩负着培养未来商务领袖的重任。但世界各国发展很不平衡,如果按你们现在的做法,商务成熟的国家会招生特别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一个也不招,这跟沃顿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自相矛盾的。”

  面试后,招生办主席秘书给李一打了个电话:“主席对你的印象特别好,说你很自信,与众不同。”后来,在当年52个申请该校的中国学生当中,李一成为唯一被录取的。

  ■故事二:品牌

  在王辉耀了解的融资故事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寻找风险投资的故事。

  当年莫天全离开道。琼斯,打算自己创业。找到IDG的VC风险投资总裁周全,莫天全连创业计划书都没有写,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一张纸上,说:“我想自己做一点事情。”IDG的几个合伙人丝毫没有犹豫就说:“你是远远超过我们所需要资格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可以给你投资。”莫天全就这样拿到了启动资金100万美金。“莫天全之所以能够让对方甚至没有深入了解他的创业计划和商业模式就敢于投资,得归功于他的个人品牌”,王辉耀认为。

  “再如‘打工皇帝’唐骏,据传新华都集团光为了挖到他支付了价值10亿元期权的转会费。他还没有为新公司做出巨大贡献,他过去从事的领域从微软到盛大都是IT行业,也不完全对口。但为什么新公司愿意如此?原因就是唐骏作为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品牌。唐骏离开微软,微软授予他‘终生荣誉总裁’的称号;唐骏辞职盛大,盛大依然给予他CEO顾问和董事的头衔。”

  王辉耀特别说道,不要以为明星才需要个人品牌,普通人一样需要,“我们不仅仅需要拥有自己的个性,最关键的是还要让这种个性得到认可,并从中得到收益,使人生价值最大化。”

  ■故事三:圈子

  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并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当年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王辉耀说起了此事的“前传”:柳传志当初并不想进行收购,靠的是他朋友圈子中的美林中国区主席刘二飞搭桥牵线和努力说服。2004年初,IBM托刘二飞询问柳传志的收购意愿,柳传志不太相信,更没有接受的意思,第一次听他们的电话会,是因为刘二飞说了“就算你帮我一个忙”。后来在刘二飞苦劝之下,柳传志派了一名高管带队去美国考查了一圈,认为解决管理上漏洞,就能有很大的利润。这才终于引发了柳传志的兴趣。

  王辉耀提到的另一个故事是,一位海归企业家曾在沃顿商学院参加演讲,演讲人史克必成公司的CEO问台下众多沃顿学生:“你们读MBA的目的是什么?”并给出了三个选择:MBA的名声、圈子和知识。大多数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圈子,然后还反过来问他:“你1953年毕业,到现在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位演讲者微笑着回答:“就是圈子。”

  王辉耀说,“‘注重关系’并不是东方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卡耐基一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圈子和人脉也是绝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公认的成功要素。”    

记住我们的网址:www.163164.cnwww.138139.com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