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们的网址:163164.cn 微信 163164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欧美纺织品市场面临新威胁


     “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于今年和明年年底到期,如政府不采取管理措施,2005年初出口激增、价格暴跌的局面很可能将重演。”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沈阳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出口平稳增长背后暗流汹涌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的数据表明,2006年1至9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1212.3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85%,与去年同期增幅基本相当。从出口市场地区结构来看,受欧美纺织品设限及配额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虽然我国对欧美出口仍有增长,但增幅急剧下滑。1至9月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仅分别增长了9.32%和9.88%,较上年同期增幅分别回落50.65个百分点和55.73个百分点,欧美市场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34.09%下滑至26.59%。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黎友焕博士表示,基于2007年国内外纺织品贸易形势判断,由于从中国采购纺织品面临的“特保”风险提高,中国企业的长期订单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很多美欧厂家的订单可能转移,而同样具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则将成为最理想的目的地。“中国长期以来靠劳动力的“量”积累起来的低成本优势面临逐渐丧失的危险”,黎友焕表示。


  对于今年下半年形势,企业则纷纷表示担忧。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会长王沈阳表示,由于中欧协议即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如果相关政策届时不能明朗,则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贸易很可能会因企业等待观望、推迟出货等受到相应影响。对今明两年形势的判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的观点是:随着2007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到期及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协议陆续到期,一些有碍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因素将浮出水面。欧美将有可能在今明年后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手段对中国纺织品实施限制。


  而黎友焕则认为,欧美在2005年与我们有协议,也做出期满后放开市场的承诺,欧美要明显违反协议的承诺不可能,但要完全放开市场让我们的产品长驱直入可能性更不大。欧美将会采取其它的措施限制我产品的大批量进入。因此,中欧、中美未来的纺织品贸易动向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间的博弈结果。


  贸易摩擦有增多趋势


  上述专家的判断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我国部分非设限产品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继2005年遭遇“特保”后,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被反倾销所困扰。3月,欧盟酝酿对我国8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5月,印度初裁我国的绸缎产品存在倾销;6月,美国对我国聚酯短纤维启动涉案金额近亿美元的反倾销调查。近期欧盟业界还向欧委会申请对我国出口的亚麻布发起反倾销调查。近期美国政府承诺针对越南纺织品自行启动反倾销程序,以图给中国树立同样的先例。


  欧盟议会近日通过决议,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而在我国,目前这种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皮鞋、造纸、包装、印染、洗涤、化妆品、农药、消防剂及液压油等制造领域。“这将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道技术壁垒,这也表明我国纺织品正面对日益保守化的国际市场环境”,黎友焕表示。


  此外,美国商务部还启动了针对中国铜版纸的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针对中国的第一起反补贴案。美国纺织业在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后,将矛头指向所谓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上,频频指责中国纺织品出口享有大量国家补贴,并游说美国国会立法允许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一旦开始启动调查,我国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2005年初混乱局面不能重演


  目前,“中国纺织品威胁论”在国际社会泛滥流行,对此,黎友焕表示,美欧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消费地区,是我国纺织品主要出口市场。在新的贸易环境和条件下,尤其是纺织品配额制已经取消但还存在其他壁垒的情况下,这些国家从政府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都出现新的动向,它们将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成明显的制约作用。


  “更令我们忧虑的是,由于纺织品经营品种的可转换性较强,出口市场的选择余地较大等原因,国内纺织企业大多缺乏忧患和防范意识,在“十面埋伏”的形势下仍存在侥幸心理,对纺织品贸易预警监控系统等应对策略漠不关心。同时企业普遍缺乏行业自律,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了解不深,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认证。一方面,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低价竞争态势,而企业自身自律机制不健全,协调难度较大,很容易给贸易保护主义提供借口,引起进口国的抵制。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应诉,或者缺乏应对策略准备,客观上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纺织品抵制的步步进逼提供了可乘之机”,黎友焕说。


  商务部外贸司一位官员也表示,伴随着能源、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及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等因素的变化,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力已受到影响。此外,纺织业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业总量过剩,竞争激烈,纺织服装企业总体小、散、弱,特色不足,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的能力。但该官员表示,“2005年初混乱局面不能重演”。[FS:PAGE]    

记住我们的网址:www.163164.cnwww.138139.com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