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我们的网址:163164.cn 微信 1631640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中国纺织业进入“后三角时代”


   首先,“小马视线”在要介绍一下今年1-8月纺织全行业总量增长情况,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显示,1-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8833家,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28亿元,同比增加23.06%;资产合计17800亿元,同比增加15.58%;实现销售收入15058亿元,同比增加22.97%;完成利润总额519.45亿元,同比增加33.37%;完成出口交货值4137.6亿元,同比增加15.79%;行业整体从业人数1022.36万人,同比增加5.47%。由此可见,纺织全行业总量增长势头良好,并为我国经济、财政、出口和就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具体到长三角、珠三角的江浙沪鲁粤闽等纺织大省(市),中国第一纺织网日前公布的上述五省一市1-8月份的相关数据也显示出,两个“三角”地区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势头之猛、增长之快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里,“小马视线”还是以江浙沪鲁粤闽为例,从外贸出口形势等方面做一粗浅的分析。尽管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依托,但业界还是可以根据已有的2006年1-8月五省一市的纺织经济运行,从中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江浙沪鲁粤闽五省一市,2005年出口额达到952.14亿美元,比2001年出口增长120.3%;出口比重基本保持81%-83%,没有明显变化;其中,长三角的出口比重增长较快,由2001年的45%上升到2005年的近50%。

  广东出口增幅明显低于全国,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22.76%下降到2005年的18.35%;

  上海出口比重呈现逐渐下降态势,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13.62%下降到2005年的11.79%;

  江苏出口比重持平并略有增长,由2001年的15.29%上升到2005年的16.54%;

  山东出口比重持平并略有下降,由2001年的9.68%下降到2005年的9.33%;

  浙江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16.35%上升到2005年的21.57%。

  福建出口比重持平并略有上升,由2001年的3.43%上升到2005年的3.89%;

  而中西部地区15省市的纺织业,在2005年出口额仅为74.87亿美元,尽管出口比重不高。仅占6.41%,但年均出口增幅21.47%,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出口比重也稳定在6.4%左右。中西部地区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疆,新疆地区的出口年均增幅达到78.16%,出口额由2001年的1.7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13亿美元。

  ”小马视线“在之前已指出,从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失去出口主力军的地位,三资和集体企业成为新的出口主力军,民营企业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出口呈现年均5.75%增长幅度,但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却呈现逐步大幅度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52.64%下降到30.02%,下降22.62个百分点,出口比重低于三资企业的4.37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19.83%,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34%-37%,其出口比重位于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首。集体企业出口以年均增长幅度23.56%,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出口比重一直稳定在8%-10%。

  必须指出的是——民营企业始终是是出口增长的主力军,出口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1.40%,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2.44%增长到2005年的26.73%,增加24.31个百分点,尽管其出口比重仍低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预计近两年内将有可能成为第一大出口主力军。但“小马视线”认为,其发展速度可能会一直稳定在34%-37%,其出口比重位于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首。

  在“小马视线”看来,“十五”期间,由于纺织品的年均出口增幅超过我国纺织服装平均增长幅度,致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的比重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纺织品的比重由2001年的31.42%提高到2005年的37.48%,年均增幅为27.18%,服装的年均增幅为18.91%,这在我国外贸出口调整增长的形势下,是不容易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技术进步的加快,出口产品结构必将得到进一步优化,纺织品出口的前景和出口市场看好,纺织品出口的比重还将在全国纺织外贸总体水平增长的情况下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出口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通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出口竞争力将全面得到提高,出口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出口大型企业和主要出口区域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纺织外贸企业的格局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的格局:

  点:前100家强纺织大型出口企业,出口比重将达到30%以上;

  线:前50位的纺织出口县市,出口比重将达到60%以上;

  面:珠三角、长三角、胶东半岛、环渤海的主要出口区域,将占有出口市场90%的份额。 [Page]

  在点线面上的企业获取资源的优势明显,获取资源成本较低,国家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必将向这些地区倾斜。“十一五”期间,通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出口竞争力将全面得到提高。

  还是回到陈树津副会长在《纺织业‘两个三角’地区的行业合作动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中来,陈树津副会长从市场的角度,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纺织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合作(发展)趋势做了详细的分析与介绍。他指出,有关方面对两个三角寄予厚望,希望两个三角乃至泛三角地区在十一五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并强调,两个三角的纺织业必须从借助各自发达的教育资源优势,从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等方面有所作为,其次,两个三角的产业链资源也各有优势,希望两地业者能进一步形成密切的合作互补关系。第三,市场合作,以各地的纺织市场为主,密切三角关系,加快产业合作步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将继续为此做出努力。第四、两个三角要联合起来开发中西部地区,甚至“走出去”,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小马视线”对此深表赞同,在“小马视线”看来,随着我国纺织产业的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靠低水平规模扩张,依赖低成本竞争优势,拼资源消耗的发展难以长久。要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强国,两个“三角”乃至整体的中国纺织业当务之急是要进行产业升级,不能停留在“世界廉价加工厂”的位置。为了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刻不容缓。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第一,产业链的建设。化纤原料发展滞后,市场缺口很大,高中档面料进口依赖性大。要大力发展化纤原料,减小面料进口依赖性。第二,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一方面扩建现有的企业,另一方面应鼓励行业内小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推进垂直整合、横向联合和兼并重组。第三,资本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国有化纤企业存在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高、社会负担重、机制不灵活等先天不足,必须加强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民企和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采取“混合制”。第四,地域结构的调整。纺织行业作为充分竞争性行业,在资源、能源、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影响下,目前已经出现了“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向。应鼓励东部企业到中西部投资项目,鼓励中西部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自身的发展。对中西部的纺织行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选择具备原料优势的地区,立足当地或周边的内需市场,更要注意配套发展上游原料和下游纺织服装产业,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产品结构调整包括:第一,产品质量优质化。比如棉纺织行业纺纱能力的提高,应是以高档纱、紧密纺纱、无梭布为目标,并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比如,上先进的清梳联、自动络筒、精梳机等,提高全行业精梳纱的比重。第二,加快产品开发。积极开发高性能、高功能的新型纤维,促进产品开发的多元化、功能化、高性能化。第三,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此外,重点扶持名牌企业、推进品牌化战略也是两个“三角”地区纺织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是两个“三角”地区纺织业一直以来所依赖的优势,而如今,纺织原料资源不断涨价、劳动力成本也在提升,同时跨国公司又把生产力转移到中国,大家享有同样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逐渐被跨国公司的品牌优势所掩盖。两个“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应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积极扶持名牌重点企业,培育和拥有自己的品牌是纺织企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在服装领域,“名牌效应”就更加明显。目前,由德、法、意为代表的欧洲技术艺术流派和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加工贸易流派,主导着世界服装贸易市场,尤其是以德、法、意为代表的欧洲服装业以其高超的技术与传统的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服装产品和享誉全球的名牌商标,引导着世界服装新潮流。这些名牌产品,不仅垄断着世界高档服装市场,而且以其高创汇水平令世人惊叹。在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链中,我国企业主要将力量集中于生产,发达国家企业则将主要力量集中于技术、品牌和营销方面,这种分工结构使国内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 [Page]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亟待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品牌之路,推进中国名牌战略。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后记:从关注“第二届珠三角与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合作与发展战略论坛”到赶赴无锡,现场聆听众多行业精英对当前纺织工业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小马视线”感受良多,并付诸成文字,希望能为业界带去更多的思索。

  最后要提到的是,新纺网新闻中心在“小马视线”赶赴无锡采访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记住我们的网址:www.163164.cnwww.138139.com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